备注: 类型:韩国剧剧情,言情
地区/年代:内地/1950
主演:张伐,秦怡,卫禹平,白穆,王力
简介:解放初期,我国北方某地。退伍军人张国宝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,父亲因循守旧,由于原先没种过棉花,对于上级号召种良棉缺乏信心,国宝的未婚妻不知所措。地主杜天成趁机妖言惑众,从中作梗。
备注: 类型:韩国剧剧情,言情
地区/年代:大陆/1962
主演:王英蓉 陆琼玉 陈华
简介: 本片电影文学剧本曾经田汉修改润色。 南宋末年。一个初春的早晨,西湖旁边一家尚书府第内,礼部尚书姜华的独生女儿姜玉蕊,因读《剑南诗稿》而对当时朝廷的妥协偏安产生忧虑,同时也因她自己心无所托,不堪闺房寂寞,便与随身丫环翠霞同到花园赏春解闷。花园里的枫树上,独留下一片去年未曾落尽的红叶。玉蕊看见这样一片傲过风霜还是如此鲜红可爱的红叶,因而题诗红叶之上,付以流水,寄托情怀。阴险毒辣的皇帝御弟七王,不以国家社稷为重,苟且偷安,荒淫无耻,这时正带了妃嫔游湖取乐,恰巧看见了玉蕊,垂涎欲滴。已故兵部侍郎的公子文东和,考中状元后迟迟不见封官,心中抱负无从施展,闷闷不乐,这时也从湖中经过,拾得红叶,看见叶上诗句,赞叹不止。东和拾得题诗的红叶后,因赞赏题诗人诗才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而思慕题诗佳人。一夜,正在挑灯夜读时,他又想起红叶上的诗句,睡梦中便遇见了仙姿窕窈、貌如玉蕊的少女,喜悦万分。醒来后便步韵和诗红叶之上,愿凭红叶去寻访题诗佳人,结为知音。文姜两府原是世交。姜华寿诞之日,东和与母亲同到姜府贺寿,得与玉蕊相遇。玉蕊见东和品貌出众,言谈不畏权贵,大胆指责七王,心中对东和的怀才不遇非常同情。东和虽尚未知题诗佳人就是玉蕊,但见玉蕊如此温柔大方,也异常高兴。七王有意于玉蕊,在姜华寿日送礼贺寿,姜华心中不安,前往外厅应付。姜华去后,东和在茶几上发现一小扇,见扇上字迹与红叶上诗句笔态如出一人之手,猜疑莫定。这时翠霞来找扇,东和从翠霞口中探知红叶上诗句乃是玉蕊所题,满怀高兴,立即恳求翠霞设法帮助与玉蕊相会。翠霞持扇送还玉蕊,告以红叶题诗为东和所拾。玉蕊心中正在暗暗欢喜时,翠霞便说东和今夜三更约往花园相会,玉蕊含羞应允。初夏的月夜,花好月圆,玉蕊与东和践约相会。东和将红叶交给玉蕊,玉蕊看了叶上的和诗,并听东和说出不愿在偏安之局随波逐流,惟恐妹妹受累等话,不但爱慕东和的才华,而且敬仰东和的为人。于是,两人志同道合,心心相印,互订终身,但愿相携相守,生死祸福,此心不变。文府托媒到姜府说亲,姜华刚接到聘礼,圣旨传来,七王奏选玉蕊为妃。玉蕊宁死不从,要求父亲上殿求情说理。姜华虽有爱玉之心,但觉得圣旨已下势难更改,而且畏惧七王威势,无可奈何,只有劝女顺从。媒人将玉蕊被七王强选为妃之事回报文府,文母听说,一时气昏,愁云惨雾笼罩整个文府。东和想起玉蕊的不幸与自己的遭遇,怒气填膺,立即动本参奏七王。玉蕊知事不可挽回,宁愿拼将一死以报东和而誓不进宫受辱,因命翠霞前往文府请东和来见一面。东和参奏七王后,自己来找玉蕊。两人见面时,朝廷文书传下,将东和状元除名,贬归琼州。东和见参奏七王无效,又劝玉蕊逃奔他乡。玉蕊自知无路可逃,便将一小盒赠东和,匆匆而去。东和打开小盒,见是一束春丝和题诗的红叶,知道玉蕊将为他殉情而死,大叫一声,匆匆追去。时已深秋,月缺花残,在玉蕊原来题诗之处,东和找到了玉蕊,两人难舍难分,痛苦万状。东和这时觉得玉蕊对爱情的忠贞不屈,而自己又遭贬谪,国恨家仇皆难伸雪,无颜独自偷生在人间,便与玉蕊双双投湖殉情,以死来控诉那荒淫残暴的七王对他们的无耻迫害。
备注: 类型:韩国剧剧情,言情
地区/年代:中国大陆/1956
主演:李玲君,张伐,史久峰
简介:1950年代,福建闽江。白花洲互助组长李银花(李玲君 饰)和共青团员杨小龙(史久峰 饰)自幼青梅竹马,有着共同的志向。小龙的父亲杨才发(张伐 饰)是单干户,在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上父子俩有分歧。银花组里也有几个自私自利的人,他们因评工分不合理起过争执,后来银花主持公道,才化解了矛盾。小龙想借父亲生日让银花帮他做爸爸的工作,结果串门的安安(史原 饰)一通瞎说反而让杨才发更加生气。桔树闹起虫灾,杨才发想用独家“秘方”灭虫,结果失败。关健时刻,银花依靠上级党组织,从区上运来了杀虫剂和喷雾器,帮桔农们度过了难关......©豆瓣
备注: 类型:韩国剧剧情,言情
地区/年代:中国大陆/1954
主演:张伐,汤化达,陈天国
简介:华东钢铁八厂炼钢部,出现了一件喜事:生产小组长陆忠奎被提升为炼钢部主任了。工人们一致拥护这个决定,并感到非常兴奋。陈忠奎在党委书记陈向群的积极帮助下,改进了本部门的工作制度和分工,发挥了工人群众的积极性。这时候,报纸上公布了毛主席“增加生产、厉行节约”的伟大号召,厂内工人们一致热烈响应,各个小组都提出了具体办法。陆忠奎经过反复思考、彻夜不倦地钻研,提出了把现有的15吨炼钢炉,改建扩大为20吨炼钢炉的建议,这样,一年就可以为国家多生产五六千吨钢。这个建议立即受到了炼钢部工人们和青年工程师林文彬的支持。扩大炉子的建议,在工厂管理委员会上展开热烈的讨论。总工程师田承谟思想观念陈旧,反对扩大炉子。李勇华厂长由于几年来的工作成绩,产生了保守自满的情绪,认为产量比解放时已经提高了,潜力挖尽了,炼钢炉也老了,生产到“顶”了,他认为改建炉子是冒险的做法于是,便同意了...